一個擔架,42年,近萬場電影,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老共產黨員劉章南憑著一個小擔架挑起了一座“鄉小分子褐藻糖膠村電影院”,在75個自然村的夜空掛起了不落的“銀幕”。
  42住商不動產年前,高中畢業的劉章南連“膠片”都沒有碰過,但因為領導一句“鄉下人沒啥盼頭,就指著一年看兩三次電影”,他就二話不說,用一根扁擔挑起了重達100多斤的放映機和膠片,也開啟了他翻山越嶺走村串巷放電影的人生。
  挑逾百網站優化斤器材徒步走山村
  2月25日,天氣終於轉暖,64歲的劉章南匆匆扒了幾口午飯就開始“裝車”,他打算傍晚能到廣峰村給大家放電影,“孩子們早盼著了”。一個兩側鏤了空的鐵架子掛在摩托車后座,剛好一邊一個“盒子”:左邊放放映機,右邊放數碼片源及備威剛隨身碟用膠片,兩隻笨重的音箱橫在后座上,劉章南稍微壓穩後,用橡皮膠帶把它們牢牢固定在摩托車身上。“這已經輕便很多了!”劉章南笑著說,40多年前,靠的就是一根扁擔兩條腿。
  1972年,22歲的劉章南高中畢業走進封開縣平鳳鎮文化站報到。“領導說‘鄉下人沒啥盼頭,就指著一年看兩三次電影’,讓我白天在文化站工作,晚上到村裡義務放電影。”領導的一句話勾起了劉章南兒時回憶:打穀場立上一塊白色幕布,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坐在一起,期待一個又一個神秘的故事。“自己明白電影對農村人來說意味建築設計著什麼。”於是,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下來,開啟翻山越嶺走村串巷放電影的人生。平鳳鎮有12個生產大隊,涵蓋了75個自然村,方圓100多平方公里,剛開始時,劉章南就用一根扁擔,一端挑著五六十斤的放映機,一端挑著也是好幾十斤的電影膠片和發電機,肩挑100多斤,徒步給村裡搭起“露天電影院”。這樣的“重擔”一直挑到1974年縣裡給配了一臺自行車後,劉章南才告別“徒步挑擔”的日子。
  銀幕照亮了鄉親的臉
  42年的放映路上伴隨艱辛,但也充滿歡笑。
  “放的第一部電影是《紅色娘子軍》,當時在鄉下小學的大操場上放的,幾乎全村人都搬著板凳來看。”過去42年的“職業放映員”的身份,讓劉章南有著與小時候不一樣的觀影體驗,“看著他們被銀幕亮光照亮的臉,心裡比自己看電影還要高興。”
  有一年夏天,在去古顯村放映時,劉章南突然頭疼發作,但離原先約定放電影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了。他顧不了那麼多,立即和同伴一起,帶上放映工具,騎著自行車沿著崎嶇的小道前往古顯。“當時去古顯的橋還沒有建好,我們只好涉水。”劉章南說,當時正是雨季,好幾次都差點就被河水沖走。當他們到達古顯村的時候,800多名村民早已在那裡等候,“這是觀眾最多也是最熱鬧的一次,頭都不覺得疼,說不出的激動!”20世紀70年代至今,大至七八百人的大場他放,小至只有兩戶人家的村落他也放,42年來,劉章南每年平均放映250多場電影,累計放映場次逾萬場。
  劉章南的自豪在妻子心裡卻藏著委屈:“一年到頭,都沒有幾天能在家裡”、“孩子生病,還得去隔壁借錢、借單車去衛生院看病”、“家裡的農活基本沒沾過手”,面對妻子的嗔怪,劉章南當然也有愧疚,“很多次都想不做了,但一想到村裡那些人,特別是老人家和小孩看電影時那種著迷的神情,我怎麼都不忍心。”
  希望有後生接棒
  1982年7月,劉章南成了平鳳鎮文化站站長,除了放電影,他還有許多宣傳任務。於是,在放電影之前,他還會為縣裡、鎮里的各項中心工作擔當“義務宣傳員”,宣傳如山林防火、農技新法、計劃生育、社保醫保等工作。多年來,劉章南還義務為村民送去種養技術信息等宣傳片達600多場,由於貼近老百姓生活,內容深入淺出,深受歡迎。劉章南還組織成立了平崗、廣峰、鳳村等3個村級曲藝社,組建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平鳳街口女子舞龍隊和由10人組成的古石村貔貅隊,多次組織在不同的村、鎮交流演出。
  “隨著年紀增大,放電影對我來說確實有些吃力,而且數碼播放越來越高科技,需要年輕人多擔待。”劉章南說,由於“義務放映員”的職責繁重,所以至今仍然沒有“後生”能接上班,他現在帶著鎮電視站的一名年輕人一起下鄉送戲。無論如何,劉章南最希望能有人把他的“鄉村電影院”繼續下去。
  文/圖:南方日報記者 謝苗楓  (原標題:一個擔架挑起42年“鄉村電影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f61qfye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